品牌之树若要长青,必须深植于企业文化的沃土中,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在长沙太平老街的青石板路旁,曾有一家名为“王吉泰”的药号。百年风雨过后,这家药铺已从一家传统药材号蜕变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医药文化符号。其背后,离不开贯穿始终的“四必”店训——药必真、工必细、欺必戒、人必救。
这十二字店训,不仅是王龙业先生创业之初立下的经营准则,更成为王吉泰企业文化的根脉与品牌文化的灵魂,推动其从一个地方药铺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

一、内在的“四必”:企业文化的刚性底线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品格,品牌文化则是其外在表达。王吉泰的“四必”精神,完美诠释了二者如何统一。
“药必真”与“工必细”,是王吉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其企业文化的基石。从创立之初精选道地药材,到对丸散膏丹的虔修细制,王吉泰将“品质如金”的信念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这份对“真”与“细”的坚守,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严谨、专业的内部风气。而“欺必戒”与“人必救”,则是关乎诚信与责任的道德律令。它意味着对顾客绝对诚实,不以次充好;也意味着对社会怀有担当,无论贫富,生命至上。
这套企业文化,决定了王吉泰“如何做事”以及“信仰什么”。它或许不曾见诸于报端广告,却体现在伙计称药时那分毫不差的谨慎里,体现在对贫困患者悄然免去药费的善举中。正是这种对内的高度自律,形成了药号运行的“压舱石”。
二、外在的“信赖”:品牌文化的自然流露
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转化为打动人心的品牌文化叙事,才是打造文化IP的关键。王吉泰深谙此道。
它没有让“四必”精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其具象化。例如,创始人王龙业放弃香火鼎盛的“药王街”,选择“太平街”,以“天下太平”的宏愿诠释“济世”之心;他夜遇乞女,慷慨施药;药号经营中,对顾客绝对诚实,从不以次充好。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四必”精神的生动体现。
通过这些持续的文化叙事,王吉泰将诚信经营的店规转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感张力的品牌传奇。这些故事在消费者心中不断重复和发酵,使“四必”精神逐渐从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演变成为一个可信、可感、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最终凝聚成王吉泰独特的文化IP,一个代表着“品质、诚信与担当”的中药品牌形象。
三、IP赋能:百年老号的现代生命力
王吉泰之所以能穿越百年周期,正在于其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统一。它的“人设”从不需要刻意维护,因为其外在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发声,都有内在的每一天踏实经营作为支撑。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剂药品,更是一份有故事、有底蕴的健康承诺。
反观一些现代企业面临的信任挑战,本质正是这种统一性的断裂。当某些品牌创始人过分热衷于营销却忽视产品质量;当对外承诺的“极致体验”遭遇内部追求的“极致成本”;当宣传的“用户至上”碰触到绩效考核的“利润唯一”时,裂痕便会产生。一旦被消费者察觉,此前精心构筑的品牌大厦便可能摇摇欲坠。品牌文化可以快速包装,但诚信的口碑却无法速成。
而王吉泰的百年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强大的品牌,是那些敢于让企业文化成为品牌文化的企业。
在信息愈发透明的今天,任何“说”与“做”的背离都将无所遁形。王吉泰的“四必”精神,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品牌建设的根本。真正的文化IP,生于内而形于外,始于信而达于誉。 它提醒所有追求长远的企业:欲树品牌,先固其本;欲动人心,先诚其意。唯有内外兼修,方能基业长青。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燕赵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具有的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