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强基计划全面解读

1.什么是强基计划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指导思想和原则是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

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拟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须按有关试点高校招生简章要求,一般于4月份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报考,无须在我省志愿填报系统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录取结果由高校确定。我省根据高校确定的拟录取考生名单,在本科提前批录取开始前办理录取备案手续。

3.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2025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共有39所: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中南大学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东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

兰州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6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可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网站查询或直接向相关招生院校咨询。

4.强基计划如何招生

有关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等,制定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内容包括领导机构、招生专业及计划、报考条件及方式、入围高校考核的办法、考核程序及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综合成绩折算办法及录取规则、监督机制、咨询及申诉渠道等。招生简章报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提前向社会公布。

符合生源所在地当年高考报名条件以及强基计划招生院校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按高校招生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

报名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对于符合高校破格入围条件的考生,考生高考成绩应达到高校招生简章确定的要求,且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特殊类型控制分数线。有关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确定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对入围考生组织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高校考核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由招生高校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工作相关规定,合理确定高校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选才的科学性。充分运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全面、深入地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高校考核的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

有关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并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提交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破格录取的考生,按照高校招生简章公布办法进行录取。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高校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具体招生程序及要求以各有关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5.强基计划的报考流程

报考流程包括向高校申请网上报名、参加统一高考、高校确定考核名单并组织考核、高校录取等环节。具体报考流程见下图:

(日程安排如有变动,请以高校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考生可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网站查询相关报考政策,也可直接登录招生院校网站查询招生简章,或向相关招生院校咨询。

6.报考强基计划,还能填报高考其他志愿吗

可以,但根据教育部要求,强基计划在高考录取开始前完成备案,如果考生被高校强基计划录取,则不能参加其他高考志愿的录取,如果考生强基计划志愿未被录取,不影响其他高考志愿的录取。

7.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后,高校如何培养

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燕赵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具有的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